土家山寨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
——读苗族诗人杨秀武史诗《东方战神陈连升》
读初中时,从历史书本上就知道了陈连升是鸦片战争中的战斗英雄。十余年前恩施硒都广场矗立着一塑陈连升手举大刀骑着黄骠马的铜质雕像,那时我才知道他是出身恩施鹤峰的土家民族英雄,是恩施人的骄傲和精神象征。
怀着极度兴奋的心情再次读完恩施著名诗人杨秀武的首部史诗《东方战神陈连升》,内心莫名澎湃着一种潮汐,久久不能停息,也许永远不会停息。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升腾出自豪感,一个是为故乡恩施有这么优秀的苗族诗人写出这么好的长篇史诗感到自豪;二是为恩施有这么顶天立地的历史英雄人物展现出这么令人动容的精神感到自豪。
2018年初春,笔者有幸拜读到刚成书的修改稿,成为这部史诗的第一批读者。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喜欢把自己置于热血沸腾的场景中。那天我捧着这本沉甸甸的史诗,让自己的灵魂接受了一次英雄和民族精神的洗礼。诗人说自己是含着热泪写下了这部史诗一点也不夸张。作为一个经历了不少风雨的成年人来说,能让自己动情的事虽是不少,但要触动一个男人的泪腺着实不易。在读这部史诗时,多个场景刺激着我的泪腺以致潸然垂泪。这些章节,一方面是陈连升个人的精神品质,一方面是他个人的人生遭遇,更多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牵扯。
能够驾驭一部5000行的史诗,而且使其极具魅力,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诗人在构思这部史诗时必然下了不少功夫,一个是诗歌语言技巧上下的功夫,一个是诗歌内容上下的功夫,还有一个是诗人自身内在执著的功夫。这些功夫让这部史诗成就了诗人的另一个高度,复活了一种民族精神,复活了一位融合白虎图腾、巴蔓子将军、岳飞爱国精神的土家族爱国将领。
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这部属于恩施的第一部史诗。
极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
这部史诗不但脉络清晰,而且衔接自然流畅。
在结构上,首先从陈连升殉国圣地虎门写起,写战场上极具画面感的敌我交战场面。诗人以一个后代和崇拜者的身份开篇,尊称陈连升为“老祖宗”,通过拜谒“老祖宗”陈连升战斗圣地虎门,诗人内心的情愫被打开,诗人眼中与主人翁一切相关的事件和物都活了,在诗人富裕的想象力中,平静的血液随着陈连升战斗场景的再现开始沸腾,将军与士兵的对话,将军面对敌人燃烧的怒火,海面、炮弹、天空已然再现当年陈连升带领士兵与敌军官涌山激战的画面。英雄的陈连升将军带领士兵在官涌山屡战屡胜,英军一次次溃不成军,被陈连升深深折服,敌人的上将送给陈连升“东方战神”的称号,史诗的命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然后通过陈连升战场画面自然切入陈连升出生成长的过程。诗人笔锋一转,转向陈连升的家乡鹤峰邬阳关,讲陈连升成长的环境、民风民俗、精神图腾;讲陈连升的父母,陈连升读书、习武、打土匪劣绅恶霸;讲陈连升反对父亲种植和贩卖制作鸦片的罂粟,一步步认识到罂粟残害中国人麻醉中国人,陈连升的民族感情和报国之心愈发强烈;讲他与黄骠马相遇的故事,与虎门销烟主导者林则徐见面的故事;讲陈连升对待白莲教起义的故事;讲陈连升英雄救美获得爱情孕育四子的故事;讲他融入巴蔓子、岳飞精神的故事;讲他双亲离去又失二子的故事;讲知书达理的妻子断臂护己的故事;讲陈连升为自己身入战场,为自己跳活丧视死如归的的故事;讲六十三岁陈连升与林则徐、关天培镇守虎门万夫莫开的故事。
最后写陈连升与敌军殊死搏斗,被没有骨头的清朝出卖壮烈牺牲令人叹惋的结局。清朝懦弱闭关锁国、皇帝昏庸,致陈连升被琦善和英人合谋陷入绝境战死令人痛恨,而陈连升父子不离不弃慷慨赴死的对话,击中读者泪点。陈连升死后,黄骠马被俘却不向英人屈服低头,最后饿死让人叹服,人们封其为“节马”,传播后世至今。
末了诗人带领读者从梦中醒来,已是新世纪,中国日渐强大的现实。曾经被侵略过的虎门已发展成为现代都市,告慰英雄的陈连升们付出的鲜血和代价得到了回报,而这也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念和预言,激励后辈们坚信民族精神的强大,离不开慷慨英勇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我们不但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应该传承强大的民族精神,老祖宗浴血奋战捍卫民族尊严保家卫国的精神。
5000行诗,每一个故事的安排上都能够做到该放则放、该收则收,短篇幅讲完的内容绝不用长篇幅,需要长篇幅讲完的绝不让语言显得累赘,更重要的是让故事具有跌宕起伏感,恰到好处且串联穿插使内容不显单调,让读者读的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很少有这样的文字能够连续性地激发读者共鸣的情感,诗人能够做到离不开全身心投入的感情,诗人把所有武器都毫不保留地贡献给了读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身上另一种形式的陈连升精神,恩施山地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
极其生动的语言特色
再优美动听的故事,说者不能够声情并茂,作者不能将文字生动有序地排列,那是很难让听众或者读者满意的。语言素养的高度,是诗人驾驭5000行级别史诗的基础。《东方战神陈连升》既要讲故事,又要有诗的韵味和意境,而且要避免出现陷入散文式和小说式描写故事的被动,更重要地是小说能够大篇幅写出的故事,诗必须以最短的篇幅呈现出来,这样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部史诗中,每一个故事能够均衡有分轻重缓急地呈现出来,必然离不开诗人在谋篇布局上花费不少心思,哪个故事语言太多则显累赘,语言太少又使故事交代不清。笔者在读这部长诗时却丝毫没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史诗的语言通过排比、抒情、想象、比喻、通感等多种手法刺激到读者的兴奋点;一方面是因为诗歌语言本身的精炼、字字烁金,诗人很好地驾驭这些文字的同时,做到了简洁朴实易懂,没有生涩和费解感,阅读过程中感到自然流畅,衔接过渡舒适。
以陈连升的爱情为例,诗人将这个故事安排在陈连升招抚白莲教后面,截取了两个片段,一个是陈连升向他后来的妻子,即鹤峰知州的姑娘学习历史知识,一个是陈连升英雄救美,写陈连升从老虎口中挽救了未来的妻子,陈连升在这里展现出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这段故事里,一系列俏皮生动有力的语言叙述,让笔者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惊艳,如写女人的腰是比着男人的贼眼长的,黑板被比作黑色的土地,廪君、巴蔓子、岳飞同时出现,陈连升打虎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揪、骑、夹、砸、掀,俨然武松转世。
“鹤峰知州的姑娘
长得一个字 乖
她的脸与桃花一起盛开
她的腰像比照男人贼眼长的
在三尺讲台上
用教鞭耕耘一块黑色的土地
陈连升只要有时间
就在黑土地之外收获历史和未来
她在这块土地上
也默默耕耘着对陈连升的一往情深
黑色土地上默默生长着
美女爱英雄
她讲廪君开拓疆土
讲盐水女神与廪君的爱情
讲巴蔓子将军的民族英雄气节
讲岳飞在湖北的经历
甚至讲巴蔓子将军的精神
如何造就了岳飞
……
美人即将落入虎口
陈连升猛的一掌 推开了她
右手揪住老虎的上嘴
左手揪住老虎的下嘴
双腿像骑马一样
夹住老虎的肚腩
陈连升的屁股 像夯
在老虎的腰上猛砸
老虎不出气了
陈连升掀掉老虎
一抱搂住了她……”
以陈连升的黄骠马为例,写它从邬阳关向未见过的主人奔来,任何人都无法将它桀骜不驯的性格按压住,只有在陈连升面前它才服服帖帖,这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与黄骠马最后因主人离去而绝食而死的神奇是恰到好处的契合。写黄骠马的形象,只用了八个字“扬蹄如狮 吼啸如虎”,如此桀骜的一匹马在陈连升面前乖乖地靠近、撒娇、用舌头握手,写骡客眼中的这匹马的秘密时,说马的器官有山川河流大地四季的秘密,真的是写神了,似乎那就是恩施会走路的一座山。
“快拦马 快拦马哟
陈连升闻声走到衙门前的院坝
一匹高头黄毛大马
在衙门外肆无忌惮地狂奔
扬蹄如狮 吼啸如虎
围观的人谁也不敢靠近
陈连升扎袖紧衣
不慌不忙 朝马走去
脱缰的野马 顿时怒气全消
乖乖地靠在陈连升魁梧的身体上
脸扭过来
在陈连升肩膀上撒娇
用舌头与陈连升握手
……
大人 我赶一群马
从邬阳关途经荒无人烟的云蒙山
这匹马 像一阵狂风
从林子深处
飚进我的马群
我以为天上掉馅饼了
捡到了这么一笔财喜
哪知道这马不服调教
它倔犟 从容 笃定
我怀疑是从天上下凡的神马
我怀疑它有很多秘密
耳朵有河流的秘密
眼睛有天空的秘密
鼻子有四季的秘密
四蹄有大地的秘密
它山峦起伏的模样
使我感到惊恐不安
……
一匹忠诚的马 从天而降
一匹金黄的马 像自己的马
突然拦在自己履新的路途
如果它伴我在夜色里行走
它会引来光亮
如果它陪我在雪中行走
它会划开寒风
如果它随我保卫边疆
谁都不敢践踏我大好河山
……
从此 黄骠马
与陈连升像灵与肉 像父与子
这一匹神奇的黄骠马
陈连升所有的路
都在它的血管里奔跑
陈连升所有的思绪
都在它的大脑里储藏
陈连升所有的勇敢和谋略
它都能心领神会
黄骠马
陈连升的知己与伙伴
陈连升死心塌地的战友……”
以林则徐召见陈连升为例,诗人写陈连升想见林则徐的初衷,林则徐三个重要决定中的一个就是召见陈连升,而林则徐见到陈连升之后的相见恨晚,林则徐解开陈连升心中的困惑,陈连升、关天培、林则徐三人年龄排序老大老二老三,如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林则徐与陈连升相遇和交流的过程中,就是直接了当地说事、直抒胸臆,恰当地加以抒情,整个过程中没有一句让人感到赘述或读来吃力费解,我们只能感受到对鸦片的恨与陈连升一样,感受到一种民族的责任感奔涌而来。
“林则徐微服私访后
作出三个重要决定
从严治吏
必须截断腐败源头
处置瑶民闹事
必须亮出安抚之牌
抵制英国鸦片进入中国
必须召见陈连升
……
林则徐第一个要见的人
居然是一位筋骨挺拔的老者
一撮胡须挂在瘦削的脸上
苍劲老练 精神矍铄
林则徐陈连升眼里
同时碰撞出四个字
相见恨晚
……
为什么朝廷官商勾结
镇压百姓 谋取人民的利益
为什么要把人民内部矛盾
变成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为什么英国的鸦片
把一个几千年文明古国
毒成灰色面容
汉字筋骨萎缩
就像深秋落叶
好比西沉落日
……
鸦片烟
由几百箱到几万箱再到几十万箱
从广东直接进入中国
这是强国对弱国的蹂躏欺辱
我想强国欺负弱国的历史
一定会颠倒过来
他英国今天是强国
明天也许就是弱国
我大清今天是弱国
明天也许就是强国
我们成了强国 不欺负弱国
要帮助弱国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
……
陈将军你是知道的
鸦片之毒 侵入市民
侵入官场 侵入军营
鸦片这魔鬼
把强悍的中国人毒成生不如死的幽灵
虽然从雍正时就有禁令
可一纸空文 只生白骨
英国将鸦片倾泻中国
中国的白银 潮水一样流向英国
英国的鸦片战略
必然会引发鸦片战争
如果不拯救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是迟早的事情
陈连升听罢起身拱手
我作为军人
与林大人保持共同的见解
和彼此不容践踏的神圣之责
林大人啊
我们不灭鸦片 鸦片要灭我们
要灭大清啊
……
陈连升准备禀报军营之事
林则徐抢过话茬
我是来商量老将军的
老将军能否随我去虎门
林则徐这一句话
陈连升与堂客畅想的天伦之乐
全部抛在九霄云外
像被风吹散的云
也像春天离开自己很久
在寒冬后说来就来
此刻 陈连升心里只有虎门
他要用胸膛抵住入侵的鸦片
不能容忍强国的欺负
中国人几千年的血性
几千年的文化
不允许大清就此颓废 衰落
即使今天弱不禁风
未来必然身强体壮
自己唯一能做到的
在虎门 死守不破之门
林则徐喜欢陈连升粗硬的胡子
欣赏陈连升的钢铁意志
陈连升没有凋零的精气神
是骨子里钙质的绝响
林则徐说话开门见山
关天培是广东水师提督
他是前线主将
你带陆军配合 当他助手
我们三个人若按年龄排列
陈将军是老大 关将军是老二
我林则徐是老三”
限于笔力,我无法一一列举和完全解读出这部史诗的魅力。但还有一个明显的语言特色,就是诗人与陈连升都生长在鄂西这片少数民族热土上,他们的语言、音调和大山一样雄壮的气魄,定然存在默契。我想,当年战场上操着恩施鹤峰话的陈连升,恰好通过诗人杨秀武本土化民族化的语言特点来了一次复活。笔者作为恩施土家族人,几次在读这部史诗时,心中就会情不自禁地用故乡的语言诵读起来。
极具魅力的民族气息
诗人是长期扎根于鄂西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苗族人,什么样的环境养育什么样的人,他的精气神就如同这片土地一样,他的经血跟这里的山川河流、民风民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疑,诗人写百多年前与自己同一片水土养大的陈连升时,心灵深处必有诸多相通之处。为什么诗人在史诗书写过程中会热泪盈眶,除了陈连升英雄的精神和品质,自然少不了骨髓里那份扎心的情感。诗人杨秀武深爱着恩施的每一寸土地,他不仅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他用诗歌进行了升华的,获得少数民族骏马奖的《巴国俪歌》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陈连升的故乡鹤峰,诗人杨秀武工作了二十多年,他对鹤峰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很早以前诗人就将鹤峰放进了自己的笔名或昵称,而陈连升这位少数民族英雄自然很早就成了他重点关注的历史人物。
这部史诗中,自然地穿插了恩施人民民族风情。陈连升的出生地鹤峰邬阳关是怎样一副情景呢?是不是这样的环境注定了要出这样一位名族英雄?
“邬阳关
像一只神鹰扒出来的无数土堆
一律向上
颜色过于黑
仿佛无所遮挡的隆起或凹陷
向我传达神经质的色彩
人神共居的地狱
比虚构的天堂更美
画家们来了
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用艺术难以描绘葱郁的林海
留出大片大片的空白
让孑遗植物 国宝动物 华中药库
在一张宣纸上
大而空旷
邬阳关的山 就是一只只
傲视苍穹的神鹰
狰狞的磅礴
是超凡脱俗的阳刚之美
悬崖 峭壁
雄浑博达
是顶天立地的生命宣言
邬阳关的山是厚重的
压低一二三四县的海拔
五六七八乡的海拔
九十百条河的海拔
百千万座山的海拔
从未停止的喘息
逼得三峡盐道
弯着弯着就不见了
拐着拐着又出现了
盐道上的背夫 挑夫
以及马帮
躲躲闪闪才能爬上邬阳关
邬阳关的峰是霸道的
抬高的凤凰寨 举高的吊脚木楼
像一座巨大熔炉
大西南文化 巴文化 楚文化
在熔炉里碰撞融合
是苍穹之下
最大的文化符号
舛错颠荡的三峡古盐道上
多少故乡被切割
多少文化被冲刷
多少家庭被掏空
多少风俗被流失
邬阳关
折磨 洗刷
保留着它独有的气息和棱角
成为古盐道上的独立王国
一个无坚不摧的大本营
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大炉膛”
铿锵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颇具情感冲击力的抒情,比画笔更完美地勾勒出了陈连升将军的生长环境,一个山地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环境。其后,在讲述陈连升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闪现出恩施的民风民俗。
“有哭嫁歌
在遗址上真真假假地伤心
有跳丧舞
在遗址上疯疯癫癫地悲壮
有喊山调
在遗址上吼高山的海拔
有五句歌
在遗址上造就天籁之音
有穿号子
在遗址上吞吐万物之灵”
为什么说这部史诗极具民族气息,那是因为里面不断地出现了民族独有的风物,盐道上的背夫挑夫、田世爵抗倭、容美土司抗清、清江闯滩、巴蔓子以头换城等等富有故事性的展现和讲述,哭嫁歌、吊脚楼、周岁酒、撒尔--嗬跳丧舞等等一系列土家族的风俗通过主人翁适时地穿插于故事中,让土家人的性格在陈连升这个英雄人物活灵活现地从诗中来到读者跟前。
“陈连升来到这里
看到那些树
像从大山身体里长出来的
成为脚手和发肤
带着浅浅的体温
顺着形如肩膀的山峦
寻觅他的高度
凸起的山峰 像一个人头
这人头仿佛有活力
有硬度 有高度
陈连升断定
这就是他要拜谒的人头山
这就是巴蔓子将军的人头
他心里的巴蔓子
在眼前站起来
传说巴蔓子将军
在楚怀王那里
要用自己的人头
换回楚国掠夺的三座城池
巴蔓子将军自己把头割下
楚怀王还回巴国城池
巴蔓子的头葬在巴国清江边
身子葬在楚国长江边
头变成了清江的人头山
身子变成了长江边的蛇山
陈连升被人头山吸引
被人头山的故事吸引
吸引一遍是立志
吸引两遍是立功
吸引三遍是立德
吸引四遍是立言
吸引无数遍就立了一种民族精神”
整部史诗中,诗人将清江闯滩在多个场景中进行了展现,这是因为闯滩是一种冒险活动,而恩施的母亲河清江天然多险滩,生于斯长于斯的陈连升从小就不惧险滩,敢与死神搏斗的大无畏精神,也是他敢与坚船利炮的英军针锋相对的重要原因。在陈连升将军身上,融合了山地民族闯滩、巴蔓子以头换城、岳飞精忠报国三种精神,使这部史诗通过陈连升抗英、壮烈殉国的故事,有效地升华和讴歌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者的英雄形象。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个人是属于民族的,少数民族将领陈连升,东方战神陈连升,通过诗人杨秀武的史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山里的男子汉是如何通过他的民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东方战神陈连升》是诗人杨秀武作品的另一个巅峰,这部史诗有理由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并收获更大的奖项和荣誉,这是笔者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的心声和最真挚的期盼。
- ——2018年9月23日于珠江畔
诗人简介:杨秀武,男,50后,苗族,湖北恩施市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歌集、散文集多部。现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恩施州文联副主席、恩施州作协主席。先后获得第四届湖北文学奖、第七届屈原文艺奖、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首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政府奖、《民族文学》《诗选刊》《长江丛刊》等杂志年度奖等奖项。